二届四次会员大会
在二届四次会员大会上的讲话
许小初
2015年3月 19日
各位领导,各位贵宾,各位企业家:
大家好!
正月还没有结束,今天仍处于羊年春节期间,借此机会,向各位拜个晚年,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万事如意!刚才,我们听取了周文玉副会长关于新入会单位基本情况的介绍和拟作出会处理单位情况的说明,一致同意5个单位加入协会,对5个新入会单位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我们还听取并通过了吴林华副会长宣读的“深入学习、积极贯彻新《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倡议书”。这两部法律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老百姓幸福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市政府王市长和市经信委蒋主任在百忙中抽时间来参加我们的会议,并先后作了重要讲话,对如何促进全市石化产业健康发展和我们协会工作分别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要求,两位领导的讲话使我们深受鼓舞和启发,对做好新一年各项工作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激励、指导作用。
借年初第一次会议的机会,我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谈三个方面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谈谈对“新常态”的认识。
新常态是个新名词,2014年5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首先使用。此后逐渐说得多起来,现在已经成了热词、常用词。由于这个名词很重要,与我们经营企业、发展经济、日常生活都有关系,所以,我想简单谈谈对“新常态”的认识。
首先,我觉得要认清新常态。改革开放以来,或者说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两个字:一个是“快”,一个是“大”。30多年来,从高层到基层,从干部到老百姓,可以说大家的心情都比较急躁。干部想着快发展、快提拔,老百姓想着快致富、快发财。“超常规”、“跨越式”、“跑步奔小康”等充满激情的口号不绝于耳。什么都要快、都要大,“大干快上”是那个阶段的常态。
现在的情况是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包括市场、政治、社会、国际环境等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这些变化归纳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9个大的方面。细看细想,这些方面的现实情况与前几年确实不一样了,深层问题显现、制约因素增多、发展速度放慢将成为新时期的常态,这就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这如同当年认定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对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已进入新常态”这样的判断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对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速度、质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我认为要适应新常态。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里都是适者生存,智者领先。一个企业不论有多大、多强,总归大不过社会强不过大势。我们没有能力来改变社会,也没有本事来扭转局势,只能尽快地适应。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的发展走势、政府的政策措施、企业比拼的重点、包括一些社会现象,都会从初次显现、感觉稀奇慢慢地成为常态。面对悄悄地变化的新形势和各种各样的新情况,如果我们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就会吃亏,甚至吃苦头。而早一点看到形势的变化,在心理上和具体措施上做好了应变准备,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茫然无措。
第三,要主动作为,引领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引领新常态,体现了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态度。天上不会掉馅饼,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都需要积极作为才能收获成功。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人类总归要生存下去,经济社会也会继续朝前发展。面对新常态,各级政府一定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市场会出现各种新情况,广大企业也会拿出自己的办法。如果我们很快就适应了变化,并且有了比较好的应对措施,就可以快人一步,争取到更多的机会、资源和主动权。
当然,关于新常态的问题绝非像我说的这么简单,在这方面现在不缺材料,不缺议论。建议大家加强学习观察,深入分析思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新常态下闯出新路子,创造新业绩。
第二点,谈谈对学习、贯彻新《安全生产法》和新《环境保护法》的认识。
新修订后的《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都已经公布实施了,对这两部法律进行新的修订完善,包括先前制定这两部法律,都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回想70年代以前,以人工农业为主,化肥、农药用得不多,全靠农家肥、有机肥。农村人连肥皂、牙膏都很少用。除了有个铁匠、木匠铺,农村基本没有工业。电、煤气、自行车、拖拉机都不多见,更不用说汽车、飞机,所以哪有什么污染,河塘里的生水随便喝。也没有爆炸、中毒、车祸事故,不需要特别强调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以后就越来越不行了,种田主要靠化肥、农药,生活离不开电、气、洗涤剂,各种机动车成了生活必需品,各门各类的工厂随处可见,大家不顾条件想发财、想享受,不管素质够不够去操作机动设备,还有海啸式的人口大流动等等,新情况层出不穷,面广量大。因此,人员死伤事故、环境污染问题自然而然会多起来。针对不断出现的各类问题,国家当然要出台政策措施予以解决,包括制定法律来规范和管理。
随着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政策法规的约束越来越严格,企业领导不把安全生产当回事、不舍得花钱完善安全和劳动保护措施的现象越来越少了,但是劳动者对安全问题不以为然、麻痹大意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许多生产事故往往不是设备设施、工艺技术等客观原因所致,而是违反劳动纪律、违反操作规程等主观行为引发,一些员工既是事故受害者,往往还是事故的肇事者。在环境保护方面,企业领导的自觉意识应该说在不断增强,用于环保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也在大幅增加,突出的新情况是政府和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公众对环境问题更关注、更敏感了,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许多过去无所谓的问题现在变成很严重的大事情了。
面对新情况,我们唯有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表现在员工身上的安全意识淡薄、违规违章违纪问题多的情况,正说明我们在教育培训、严格管理等方面还做得不够,还要多下功夫。政府和公众特别关注环保问题,可以倒逼我们更加重视环保投入和日常管理,促使企业不发生污染环境问题。
新修订后的两部法律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更高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更严厉了。法律历来是保护守法行为,惩处违法行为,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伸张公平正义。现在,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国内任何地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都是两条红线或者说是底线,不可逾越,而且只会越来越严格。实事求是讲,从今往后,如果再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或者污染环境事故,老总可能就要坐牢,企业可能就要关门。由于我们行业比别的行业更容易发生安全问题和污染环境问题,所以我们要格外重视,格外当心,不能有丝毫马虎。希望大家响应协会提出的学习、贯彻两部法律的倡议,深入学习、积极贯彻好两部法律,严格按照法律、规章和专业标准办事,该花的钱要花,该用的人要用,该做的事要做,确保自己的企业永远不出任何问题,促进全行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安全发展。为全市安全生产和保护环境贡献力量。
第三点,谈谈对转型升级问题的认识。
对这个问题我也谈三点看法。第一点是要抓紧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是根据世界发展进步趋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等新情况提出来的。十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声音很大,变化也不小。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各行各业和广大企业也在主动地进行转型升级,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上来看转型升级的速度和成效还不尽人意。政府方面的事情我们不去说,就行业和企业而言,转型升级的氛围还不够浓,让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的案例很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紧迫感不强、激情勇气缺乏应该是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往往还是抱有得过且过的思想,不愿用心思,不肯花代价。企业转型升级确实是为形势所迫,被市场所逼。社会前进的步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发现、新工艺、新需求、新产品、新市场、新效率等新的东西层出不穷,人们对劳动条件、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来自各方面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如果我们不尽快转型升级,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那只会坐失良机,只会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
第二点是围绕产品来转型升级。
我认为,企业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一帮人有组织的劳动,制造出能卖得出去的产品,合法赚取利润,以此保持企业延续发展。在进入买方市场的新形势下,有适销对路的好产品才有企业的一切。从这一观点出发,产品应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道理很简单:没有产品就用不着人和设备,没有产品销售盈利企业就活不下去。同理,企业是根据制造和销售产品的需要来配置人力和设备设施、进行管理核算的。我们急着要转型升级,就是因为我们制造和销售产品的效能还不高,与别人竞争的能力还不强,企业的发展后劲还不足。所以,我认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一定要以产品为龙头,围绕提高产品的效能、效率、效益、效应来落实各项转型升级举措。
第三点是通过转型升级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无论是一个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不可能样样都行,十全十美,总有优势和缺憾,这可能也是一种自然法则。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样把优势发挥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拿常州来说,化工产业的优势非常明显,完全应该在做大做强化工产业上多动点脑筋,这就是发挥优势。化工企业在实施转型升级过程中,我认为也要关注发挥优势的问题。首先,要看到优势。据我了解,常州一些化工企业在产品、产能、市场、人才、资金、品牌、经验等方面优势很明显,有的在全国、全球都很有竞争力。应该通过深入比对分析,找出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长处在哪里?做到心知肚明。其次,要珍惜优势。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优势,都是顽强拼搏、日积月累的成果,是企业的难得资源和宝贵财富,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珍视并充分用好这些优势。第三,要不断培育优势。优势和长处都是相对而言,而且会反复变化。今天是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是优势,不代表明天、在另一种情况下还是优势。所以,要善于培育优势。转型升级也可以说就是为了使各种优势一直保持下去。做到好上加好,优上更优。
总之,无论是争取新常态下的新作为,还是贯彻两部新法律、抓紧转型升级,都时不我待,都需要我们用智慧和汗水坚持不懈地奋斗,才能把行业和企业做优、做强、做长。
我就说这些,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